气,从超越阴阳底现象说,为万象底根元。这气也名为精,是万物所共具,在《吕氏春秋·正月纪》《十月纪》《十一月纪》里有“天气”“地气”,《二月纪》有“寒气”“暖气”,《义赏篇》有“春气”“秋气”,《应同篇》有五行之气,这都是超越性质底气。万物得这气才能把各个的精彩或特能显示出来。《吕氏春秋·季春纪·尽数》说:“精气之集也,必有入也。集于羽鸟,与为飞扬;集于走兽,与为流行;集于珠玉,与为精朗;集于树木,与为茂长;集于圣人,与为夐明。”气在物体里头,无论是生物或无生物,都能发挥其机能或能力,故一切各有其特殊的气。从性质说,气有阴阳底分别。但这分别毫不含有伦理的或宗教的意义。鬼神、男女、善恶、生死等等,虽有阴阳底差异,在起头并没有什么轻重。在《淮南子》时代,对于宇宙生成底神话好像有两种,一是天地剖判说,一是二神混生说。前一说是混沌初开,气轻清者为天,气重浊者为地底见解,《诠言训》说:“洞同天地,浑沌为朴,未造而成物,谓之太一。同出于一,所为各异。有鸟,有鱼,有兽,谓之分物。方以类别,物以群分,性命不同,皆形于有,隔而不通,分而为万物,莫能及宗。”宇宙一切的事物都从太一剖判出来,故阴阳是从太一或太极分出底。《吕氏春秋·仲夏纪·大乐》说:“太一出两仪,两仪出阴阳。”又说:“万物所出,造于太一,化于阴阳。”《易·系辞传》也说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说:“夫礼本于太一,分而为天地,转而为阴阳,变而为四时,列而为鬼神。”这虽是解释《荀子》里底话,却也源于道家底名词。这“一”字是道家所常用,有混沌底意思。《天文训》说:“天地未形,冯冯翼翼,洞洞(左氵右属)(左氵右属),故曰太昭。道始于虚霩,虚霩生宇宙,宇宙生气。气有涯垠,清阳者薄靡而为天,重浊者凝滞而为地。清妙之合专易,重浊之凝竭难,故无先成而地后定。天地之袭精为阴阳;阴阳之专精为四时;四时之散精为万物。积阳之热气生火,火气之精者为日。积阴之寒气为水,水气之精者为月。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。天受日月星辰;地受水潦尘埃。”二神混生说,如《精神训》说:“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(“惟”,俞樾云乃“惘”字之误,隶书罔字或作(左忄右(上罒下亡)),故(左忄右(上罒下亡))与惟相似而误也,(左忄右(上罒下亡))象即罔象也),窈窈冥冥,芒芠漠闵, 濛鸿洞,莫知其门。有二神混生,经天营地,孔乎莫知其所终极,滔乎莫知其所止息,于是乃别为阴阳,离为八极,刚柔相成,万物乃形。烦气为虫,精气为人。是故精神,天之有也;而骨骸者,地之有也。精神入其门,而骨骸反其根,我尚何存?是故圣人法天顺情,不拘于俗,不诱于人,以天为父,以地为母,阴阳为纲,四时为纪。天静以清,地定以宁,万物失之者死,法之者生。”高诱注:“二神,阴阳之神也;混生,俱生也。”这是阴阳二气。至于男女两性,在《淮南子》别篇里还有一个化生者。《说林训》说:“黄帝生阴阳;上骈生耳目;桑林生臂手: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。”女娲七十化不详。黄帝,高诱注说:“古天神也。始造人之时,化生阴阳。上骈、桑林,皆神名。”相传女娲也抟土为人,依这里底说法,两性是黄帝所化生。个人身中也有阴阳,最主要的便是魂魄。《主术训》说:“天气为魂,地气为魄,反之元房,各处其宅。守而勿失,上通太一。太一之精,通于天道。天道元默,无容无则,大不可极,深不可测,尚与人化,知不能得。”《易·系辞传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也是一样的意思。
相关影视:中文中文字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