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、天津一带小贩用于招徕顾客的响器,常见的有剃头的手里拿一把上宽下窄、形似镊子的响器,叫“换头”,用铁棒扒拉发出“嗡嗡”三声;卖布的摇拨浪鼓;卖日用百货的用竹藤棍敲击葫芦瓢;卖瓦盆的用小木槌敲盆;卖油的敲梆子;吹糖人的敲一面大锣;卖糖的敲一面小锣;推车卖酱油醋的,多以敲梆为号;卖铜锅碗的,以家什担子上悬挂的铜盆铜碗摇荡击撞的声音为货声;磨剪子磨刀的或以口头吆喝的“磨剪子来——戗菜刀!”或以手摇“手串铁板”(俗称“三片铁”)作货声;而卖乌梅汤的,则以手持“冰盏碗儿”令其撞击出声;乡间货郎则手摇“拨浪鼓”敲击出声;收旧货的或击小鼓,或敲铜锣,等等。其他的代声器具还有:卖空竹的以抖空竹为号,卖五香豆腐干的以敲锅沿为号,卖糖豆花的以敲瓷碗为号,卖算盘的以摇算盘为号,卖冰棒的以敲冰棒箱为号,磨刀人晃动钢铁片,耍耗子的吹唢呐,如此等等。各种声音此起彼伏,演奏出中国城镇胡同里巷特有的交响曲。
旧时各地城镇流行不辍的货卖声,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乡土风采引起文学家、美术家的关注,如著名作家林语堂在《京华烟云》里曾写道,在北京“有街巷小贩各式各样唱歌般动听的叫卖声,串街串巷的理发匠的钢叉震动悦耳的响声,还有走街串巷到家收买旧货的清脆的打敲声,卖冰镇酸梅汤的小铜盘子敲击声,每一种声音都节奏美妙……”货卖声登上了文学艺术的大雅之堂。[22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