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前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,特别是康熙至乾隆年间,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史称“康乾盛世”。适应生产力的发展,特别是治理黄河的需要,考察黄河源头便提到了议事日程。康熙和乾隆年间两次探察黄河源头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理学的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密切关系。不仅如此,康熙和乾隆朝还大规模测绘全国地图,这更表明地理学在清代前期确实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。
清代前期,适应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,地图测绘取得了巨大成就。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,带来了西方的地理知识和采用经纬度的测绘方法,康熙皇帝对此十分重视。他在出征和出巡过程中,常令传教士随行,以测量各地的地形、距离与经纬度。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,全国统一已经巩固,政治局面日益安定,清政府便开始了全国地图大规模的测绘工作,参加者有西方传教士白晋、雷孝思、杜德美,中国学者明安图、何国宗等人。这次测绘工作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法。测定纬度,采用“太阳午正高弧定纬度法”,在冬至日测太阳的垂角以推算纬度,以北极星出地高度为标准。测定经度,采用月食观察法,在不同地点观察月食时差计算,以北京为中线,分东经和西经。计数里程,以工部营造尺为标准,5尺为步,360步为里,一纬度合200华里。在测绘过程中,清政府分派人员,前往全国各地。北至蒙古,东北至黑龙江以北,西南至青海、西藏,东南至台湾。测量人员跋山涉水,历尽艰辛,在十年时间里,一方面勘测各省重要地方,一方面查阅各地志书,进行实地采访。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,将各地实测结果汇总,采用梯形投影法,比例尺定为1∶140万,终于绘制成全国地图,即《皇舆全览图》,“关门塞口,海汛江防,村堡戍台,驿亭津镇,其间扼险,环卫交通,荒远不遗,纤细毕载”[46]。康熙《皇舆全览图》以铜版刊印成集,前有总图,后有各省分图。这部地图集是当时世界上地理学的最高成就,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部,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、更精确,是我国地图绘制史上的重要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