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仁”既是人类的共有心情之自然流露,所以孔子说:
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
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见力不足者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
所以仁不仅是一条人人应由之道,而且是一件人人可能之事。但毕竟仁心仁道,还未能在此现实的人生界畅遂发皇,这又为什么呢?在孔子思想里,他认为这是为人类的一切个别的功利打算所掩蔽所错误了。所以:
子罕言利,与命,与仁。“与”是“赞成”义,如“我与点也”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个别的利害计较,孔子是不太注重的。在孔子,宁愿赞成命的观念。外面环境之复杂,人事之变动,随时有不可逆测的偶然事件之发生,使我们对一切利害计较终于无准难凭,则何如回转念头,先从自己内心的情意上起算,不要先从外面事势的利害上较量呢?
“命”在孔子看来,是一个不必然的。我们若明白得外面有一不必然之命,自然肯回向自身那个必可然之仁了。所以孔子说:
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。(《论语·尧曰》)
子贡曰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子曰:“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?尧、舜其犹病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