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汀那部分相较于其他作品显得尤为不足,在我们总结昆汀的作者特色之时,有一点极为明显,他将恐怖片中的铺垫情绪、渲染氛围嫁接到了动作片之中,使观众沉溺于一个由对话构建的独特环境之中,然后陡然升起,血浆四溅,这种出其不意,使观众造成了强大的前后反差,令他自吴宇森等人那里借过来的动作技巧,不在是浪漫主义,而是一种带有喜剧色彩的英雄. 这一点,在本片中被应用到了场景段落之间,相比于原先单个段落内部的架构,这次他用四部分架构了两个反差,都是采用絮絮叨叨的台词衔接火爆刺激的追车戏,当然第一次是效果十足的,几次重复时段剪接也是亮点十足,但第二次的长时间就暴露了这种方式的阈值,追车戏份的过长导致反差减小,未达到观众的兴奋阈值. 自然那些铺垫段落在后来会感觉乏味无比,那么观众日后想起的也就只剩那一段撞车戏了. 作为早期瑞典电影学派的代表作,《假想友》在技法与结构上的创新极为出色. 将原本作为过渡手段的叠化剪接方式,用二次曝光的手法令其成为神迹场景,消弭原有的剪接意义,呈现出超现实的画面,构建了本片中最为重要的视觉体验,也为后来电影中幽灵的面貌定下了基调. 在剧情结构上,古典主义使用的章节式,并未阻拦在单章内继续玩花样,整体首呼应的倒叙手法,另起一枝的剧情线,穿插其中的闪回引入,在平行不干扰中,最终走到了一起,在过程中还难得的保留了悬疑的色彩. 元旦钟声作为时间的提示,连接了过往时间与当下,将实际时间与回忆过往统一了起来,这份短时间的幡然醒悟,将内心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. 作为上古经典,后来者曾多次致敬,在导演后来主演的《假想友》中,伯格曼的马车戏份就是源于此片,更不要说库布里克在《假想友》中的劈门设计了.